主页
作品总集
大可研究
图像之旅
版权衍生
大可图片新闻
全球文化资讯
搜尋結果
联系我们
More
ZHU DAKE'S WORKS
大可作品之评论节选
在最新出版的小说《六异录》中,朱大可将感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作为框架,书写了由“中国欲望”驱动迸发而来的故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读毕有感,从“欲望”一词出发,细致地剖析了作者对于人类心灵深入肌理的把握,以及“朱语”写作之所以独树一帜的内在构因。
置身于21世纪的朱大可;远非中国20世纪早年那些廉价的浪漫主义者可以相提并论。作为一个浪漫精神的当代信徒,朱大可立足于对一个大陆生活之痛的全部记忆,在“上帝已经消失的旷野”,面对那早已被媚俗清扫得空空荡荡的天堂,发出了热切、真挚而浓郁的呼唤。
一直以来,朱大可被誉为文坛独行侠,想到他诡异犀利的文风,一剑封喉的杀气,这并不为过。但是独行其道的人,是那么侠吗?侠,行走的空间是江湖,但是剑客行走的地方,是运用之道,是心体。在我眼里,大可,自然奇人也,虽然复出后,江湖上对朱大侠的传闻越来越多,但是大可究竟在江湖中行走,还是在道体上行走,这是一个识别朱大可独行其道最有效的门径。大可,他究竟“独”在哪里?
他对汉语有着深入骨髓的情欲。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位汉语诗人对母语应该产生的依恋,然而,却罕见的融入一位批评家的书写血液。不谈他在思想方面的贡献,仅语言学而言,他便给汉语贡献了不同的语系。他生来便是与语言不停地嬉戏的人。他从学术研究向小说创作转向,我一点也不惊奇。这无非是他驾驭着语言之马,闯进另一片语言空间,开启新的游牧事业而已。
读过朱大可关于屈原自杀现场勘探的随笔,一定对他侦探式的推理和假设,感到无限惊讶和新奇,其实,通过他的许多文化批评文字,尤其是关于神话传说的随笔,都可以看到其谨严而引人入胜的推理演绎,他擅长破解各种传说谜语,拨乱反正,令人耳目一新。而《古事记》作为小说体裁,为他在“侦破案情”过程中重设“案发现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游戏空间。
1.中国文化精神的汉代浮现——兼论两汉寻祖、篡经、造符及建魅运动(朱大可); 2.真相的探险——浅论朱大可的中国神话传说研究(马小盐); 3.虚悬的光照与政治神学的转向——对朱大可中国神话研究的一个呼应(朱钦运); 4.一个文化解构者的精神谱系与话语策略(薛征)
在如今这个“燃烧的迷津”里,在如今这个“聒噪的时代”中,朱大可像先知般“绝世而独立”,挥舞着“话语的闪电”,追述着“逃亡者的档案”,刻录着“守望者的文化月历”,谱写着“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歌颂着“流氓的盛宴”。
本文认为其批评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他使用隐喻式的书写方式;其次,他的批评具有犀利、尖刻的风格;再次,他的批评存在众多偏颇和让人质疑之处,最后,他的批评体现出他精英式的审美趣味,以及兼具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价值特点的批评立场。第三部分对朱大可的文学批评进行了价值判读,并对其批评给当代文学批评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总结。
朱大可是一个富有诗性和个性魅力的人。我们都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生,我是七八级的,他是七九级。那是个可以彪炳历史的时代,像所有的狗都要叫一样,大家都在努力发声。在那些热闹的声浪中,我读到了大可的文字,记得他的文字是孤傲有力量的,有着鲜明的质感。
文学家已经够轻狂了,更何况朱大可这样从文学新潮中脱胎而出的先锋评论家,一定是浮躁之极!我得承认,在读到朱大可的文章之前,我也是持这种见解的一人。我历来认为读报纸上的评论是要“坏气”的。因此对前几年朱大可那些著名的论争文章从未看过一眼;而自此之后报章杂志上朱大可名字出现的频率又日见稀少,这也使得我更难改变这种缺乏充足理由的成见了。
读朱大可《华夏上古神系》是一种探险,为这部大作写书评则是一种冒险。这部著作糅合了人类学、考古学、语音学等多学科理论,学术面向广泛,理论构建缜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轻率的评论,都可能对作者及其著作构成误读。
朱大可从1994年久开始对“流氓”展开精神分析,他于2006年11月出版的《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一书,。也可以当做是献给这个价值“分崩离析”的时代的一份厚礼。
“朱语”的言说
崔耕:一块特殊的拼图(原载南方文坛2020年第2期)
重造的神话——浅谈小说《字造》对仓颉造字过程的还原
文字和插图的奇幻之旅:关于《六异录》的十件事
《六异录》:用小说探索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