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灵魂漂流的一族,人的家舍就像被竹竿和绳索支起的帐篷。但人类不仅在土地上移动,而且还在时光里漫游,被记忆的迷津所困扰。人需要一张轻柔的皮肤,用以覆盖裸露的身体和灵魂,构筑温暖明亮的家园。这种历史性渴望,久远地簇拥在灵与肉的四周,成为膜式建筑的精神起源。
膜与其说是坚硬的石墙的另一样式,不如说是其形而上的反义词。 “膜”(Membrane)来自拉丁语系,表达轻盈而有张力的语义。跟那些遍及大地的高墙相反,建膜的本意不是为了阻隔光线,而是为了穿越。它最初是一种纤维性织体,在20世纪才进化为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而以建筑学的结构划分,还可以非为骨架式膜结构(如伞和帐篷),张拉式膜结构(Velum)和充气式膜结构等三种形态。这些轻质建筑,现在已经像气泡一样布满整个星球。
帐篷(Tentum)与伞篷(Umbrella),在龙骨上覆盖上柔软的毡布或动物的毛皮,是史上最早出现的膜结构物体,表达膜结构的原始特征——一种预加张力的薄层。张拉篷(Velum)则是古罗马的伟大专利,以后成为普遍的街市遮阳工具,在起风的时候,它被架设在水陆竞技场内,高达22米。以上三种原始膜结构,覆盖早期人类的身体,达数千年之久。它们制造的庇护层,保佑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育。
吐蕃帐篷:膜式建筑中的灵魂风格
在所有帐篷体系里,西藏流派具有最鲜明的灵魂风格。吐蕃人用牦牛毛织出了黑色帐篷(黑帐),而用羊毛织出白色帐篷(白帐)。在连接帐篷的绳子上,五彩经幡随风飘扬,俨然是招魂的旗帜。鉴于建筑是世界的缩影,支撑帐篷的八根木柱,被视为世界的轴心,人们可以沿着这个中心上升和下沉。虔诚的教徒,用一条白色的羊毛织巾(哈达)缠上世界轴心,藉此表达对神的敬意。
吐蕃人的帐篷跟贝督因人的帐篷一样,都是一种灵魂的在所。这个微型世界在不断平移,呈现为临时和变易的特征,但它却是无限恒远的,因为灵魂在绕柱而行,维系着一个内在的神性中心。与此相比,那些坚固的建筑反而是灵魂苍白的。它们沉重而静止,却完全丧失了轴心,沦为一堆混凝土和钢材的物理空壳。
跟那些过于沉重的建材(玻璃、砖、木和金属)相比,膜始终被视为构筑未来世界的元素。透明而轻盈的膜,具备优美的曲率,充分优化结构的荷载,超越简单刻板的立方体,呈现为无障碍和大跨度的自由形态。 在膜世界中,外形与载荷的分布关系,比任何传统建筑结构都更为紧密,代表着建筑学与工程学的完美组合,因为力可以借膜的线条有形地表述,由此达成建筑与美学的完美统一。
香奈儿充气帐篷,外形犹如一只线条圆浑的飞碟
香奈儿的手袋消费,就此跟帐篷发生了暧昧的关联。著名手袋品牌主办的流动艺术展,被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装进一座充气帐篷,于2008年开始了其全球性巡回展览。占地共700平方米的展馆,外形犹如一只线条圆浑的飞碟,内部则采用连串延伸的弧形组件,摹写手袋上的提环,由此表达对香奈儿的颂扬。菱格纹手袋跟充气帐篷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性:它们都是柔软的包膜,而且都是含义微妙的家园。所不同的在于:帐篷被用于安置人,而手袋则是细小物品的家园。
目前最大的永久性帐篷建筑,就是沙特阿拉伯吉达港机场大厅,它号称“世界最大的屋顶”。该建筑由10个大帐篷相衔而成,玻璃纤维织物的覆盖面积,达42万平方米,相当于50个足球场,可同时容纳10万名旅客。这个庞然大物是游牧史的重现。它是对旧岁月的庄严缅怀。马背和帐篷,贝督因人的两种家园元素,在波斯湾沿岸获得了有限的重现。大帐篷地标在沙地上灼灼闪光,炫示着一种曾经征服世界的生活。
沙特阿拉伯吉达港机场大厅
膜的最高本性就是自由和透明。奔行的阿拉伯马征服了广袤空间,而帐篷则为牧人和战士提供临时家园。这些元素打开了闭抑的生活,赋予它自由的活力。帐篷又是透明的,它的四壁可以打开和卷起,由此获得敞亮和通透的特征。而这是自由的另一种属性——把生活置于开放的平台。膜是人和自然持续交换的最佳介质。
为了响应膜的哲学,德国建筑师奥托(Frei Otto)于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建造的德国馆,犹如一个庞大的帐篷群落,是按蜘蛛网仿生原理设计的网索支撑体系,其上覆盖半透明的膜[19 建筑学界一般认为,1970年日本大阪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的美国馆是膜结构建筑历史上的里程碑,可视为膜结构建筑浪潮的起点。]19。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体育馆沿用了这一结构,但它全部由有机玻璃组成,玻璃的薄脆性跟拉吊的柔韧性发生了巧妙的组合,令建筑物呈现出纯净明快的气质。战后德国一直在努力清洗自己的纳粹色彩。柏林新国会大厦,一个庞大的玻璃织体,响应着膜结构的开放母题,跟慕尼黑的帐篷彼此呼应。它放射出的水晶光芒,诠释了一个高度透明开放的社会。
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与德国人的自由梦想截然不同,俄罗斯企图从膜形态里召回彼得大帝时代的尊严。正在打造中的水晶岛(Crystal Island),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这座庞大的螺旋体建筑,以玻璃为外墙,犹如雕琢过的水晶,并用金属支架连接地面与天空,随着楼层上升,它变得越来越细,直到形成高达457米的锥顶为止。其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相当于五角大楼面积的4倍,等同于一座小型城市,并且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建筑”。这场权力的宏大叙事,发生在莫斯科的Nagatino半岛,距克里姆林宫仅7.5公里之遥。设计方案表明,它具有类似帐篷的外观,也拥有膜的透明性,但却丧失了膜的张力、多重曲度和自由延伸的特性。这是强悍的普京主义的必然后果。水晶岛的玻璃魅影,正是貌似民主的强权政治的建筑学摹本。
北京也在利用膜结构展开权力叙事。为奥运比赛而造的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建筑,外表完全采用膜组织,以临摹水体文明的特征。整个筑体由3000多个形状各异的气枕组成,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气枕可以通过充气管线充气,随时幻变为“气泡”。只有2.4毫米厚的膜结构气枕,像一层细腻的皮肤,温柔地裹住矩形建筑,犹如比玻璃更会呼吸的皮肤,以接纳更多的阳光和空气。但水立方未能完成对传统建筑造型的超越。尽管它在黑夜里可以自体发光(由此免除了外部泛光照明),却仍是一种善于表达权力的矩形(立方)物,没有离弃闭抑呆板的秩序本性。它不过是一只被光柔皮肤包装过的黑旧匣子而已。
中国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膜式建筑
中国国家体育馆是一种典型的仿生体建筑,这是它获得“鸟巢”绰号的主要原因。跟那些头状花序和菊石的螺旋线、树形仙人掌结构、雪花的六角形晶体、天体的几何排列相似,鸟巢是针对鸟类家园的一种摹写,旨在喊出自由生命(诞生与起飞)的进步语义。
这座建筑物虽然在外形和建筑结构上跟膜结构无关,却吸纳了大量膜材料,在复杂粗笨的钢架上覆盖塑料薄膜,形成有限遮挡的屋面,不仅能够为场内观众遮挡风雨,还可遮蔽繁杂的结构构件与设备管线,避免产生强烈阴影,而膜的吸声特性,也有助于改善场内的声学环境。但在鸟巢设计师那里,膜只是一种低层面的应用技术,而不是伟大的自由哲学。
附加的膜结构没有改变建筑体的本质。鸟巢是由粗硬的钢架扭结而成的怪物,一元论的仿生学原理,完全不能诠释它的本性。从侧面观察的话,它像是一座无鸟的空巢,而一旦从高空鸟瞰,它就不再是鸟的家园,反而成了凶险的网状捕鸟器,跟中国人的身份证完全同构。身份证上的防伪条纹,就是鸟巢式的网状结构,它表达了设计者的意图——令每个身份证持有者,都置身于一张庞大的管制之网,并且没有任何人能挣脱它的禁锢。鸟巢的侧视效应和俯视效应的彼此对立,显示出它的内在分裂。设计者企图为自由飞翔寻找起点,但最终却转向了它的敌对面。这是鸟巢的滑稽戏,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荒诞喜剧。
我们已经看到,膜结构日益背离着它的自由气质,转而成为民族国家的坚硬象征。膜没有改变集权主义的建筑本性,相反,它的柔韧性和透明性,被焦虑的威权所颠覆和吸纳,成为新秩序强力结构的一部分。膜正在成为国家建筑修辞的崭新元素,它要给闭抑的筑体涂上明亮开放的色彩。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膜是一种轻盈的蕾丝花边,装饰着沉重的权力核心,向它说出精巧华丽的赞辞。
原载《乌托邦》,东方出版社,201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