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Blog2_Post

朱大可文章集

  • 作家相片Deco Ju

异乡神西王母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中,西王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她是生命神、医药神、刑罚神和死神的多重组合,并始终活跃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历经两千多年而无衰减的征兆,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


但是,只要我们追根寻源就会发现,《山海经》原典中关于西王母的描述只有三段,分别来自《西次三经》、《海内北经》和《大荒西经》,它们是后人重构西王母叙事的主要依据。由于

比较碎片化,我们不妨把三个段落中的字句连缀起来,拼贴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


西王母住在山洞里(“穴处”),而山洞的地点,位于昆仑之丘,又叫玉山(“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它在沙漠的边上,前有赤水,后有黑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在神格上,祂“司天之厉及五残”,也就是主管天灾和五种刑罚;祂的长相是“蓬发戴胜”,也就是披头散发,带着月牙形的头饰,凭靠着几案,长着老虎的牙齿和豹的尾巴,“善啸”,也就是喜欢发出长啸;祂的身边,还有三只大鸟相伴。


[ 《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的描述,跟我们认知中的西王母,即那个慈眉善目的王母娘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设,两者相距遥远,怎么看都不是同一位大神。但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人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她们是同一位女神吗?是谁改变了西王母的容貌和性情?


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祂的名字。西王母,从字面上看,似乎就是“西方的王母”,但实际上,王母的原型,既非女人,也非汉人,更不是人们所热烈谈论的所谓青海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祂的真实原型是湿婆,来自印度,是吠陀教最伟大的神灵之一。


巧合的是,湿婆的名字,梵语的拉丁字转写为“Shiva”,跟“西王”的发音非常近似。祂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兼具创生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力量。《山海经》里的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是掌管上天灾难、五种刑罚以及生命毁灭的凶神。在这一点上,祂似乎继承了湿婆在破坏和毁灭方面的神格。


西王母原型——印度大神湿婆的标准造型


湿婆的造型特点,首先是一头竖起的蛇发。同时,祂也是舞蹈之神,经常披头散发地跳起创造与毁灭世界的天舞,这也符合《山海经》里描述的“蓬发”特征,并且,祂一边跳舞,一边发出长啸,符合《山海经》所说“善啸”的特点。


另外,在湿婆的扮相中,一弯新月是祂最令人瞩目的头饰,在关键时刻,它会变成一只能够喷射出烈焰的眼睛。《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平时也戴有这种新月形头饰。湿婆曾经杀死老虎,并把虎皮围在腰间;祂还有多个法身,其中一种恐怖相,就是青面獠牙之貌,跟《山海经》中描述的“虎齿豹尾”也密切呼应。


湿婆为苦行之神,常年在凯拉斯山(梵语:Kalashi/Kailasa)的石洞里修炼瑜伽,借助严格的苦行和沉思,获得了神奇的力量。《山海经》形容西王母是“穴处”,倘若指一个高贵女王的宫殿,这的确不可思议,但要是把“石穴”解释为湿婆的闭关修行处,一切疑窦便涣然冰释。


这座凯拉斯山到底在哪里,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它就是西藏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山。对于苯教、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而言,它具有重大的文化象征意义,被四教共同视为“世界中心”,其地位跟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一样崇高。


每年夏秋两季,许多信徒都要穿越沙漠和戈壁,前往那里转山朝拜。有一部电影《冈仁波齐》,讲的就是那里的朝圣者的故事。“昆仑”是形容它的高大,而“玉山”是形容其峰顶终年覆盖白雪,像白玉那样洁净。


[ 早在魏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释道安、康泰已确定佛经中“阿耨达山”即汉人所谓“昆仑山”,地理学家郦道元虽将此说采入《水经注》中,但并不表示支持,后亦不为主流学术所接纳。在较晚近的时代,此一学术状况随着作为多民族帝国的清政权的崛起及相应的意识形态变化而发生了逆转。清圣祖康熙钦定藏文“冈底斯”为汉文“昆仑”之对译(但此前亦曾钦定巴彦喀拉山为昆仑)。此后,纪昀、王念孙等学者又进一步证成此说。但从神话学本身的立场出发,昆仑神话确乎与藏印宗教神话中的“世界之山”,例如须弥山神话等,具有更大的共通性。参见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宗教学》,《论释氏之昆仑说》]


冈仁波齐山的东南侧,是玛旁雍错湖,它是藏印诸教公认的圣湖,不仅是湿婆与其妻雪山女神沐浴嬉戏之地,也是中国人所描绘的王母行宫,即“瑶池”真正所在。四大宗教的教徒,每年都会成群结队的前往朝圣,以圣水洗濯自己身上的罪孽。


《山海经》说,昆仑之丘位于赤水之后,所谓“赤水”,指的正是玛旁雍错湖。“赤”,《说文解字》释为红色,后来被引申为纯净圣洁之意。在它的西面,还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鬼湖”的拉昂错湖,属于内陆咸水湖,它毫无生机,一片死寂,没有植物和牛羊的踪迹,《山海经》因此称其为“黑水”。


更有意思的是,《山海经》形容“此山万物尽有”,这是什么缘故呢?朝圣者在冈仁波齐山上看到的,只有巉岩和积雪,但在印度神话中,这座山上居住着财神俱毗罗,也就是《山海经》里陆吾的原型。山上有一座巨大的花园,它是世上最大的宝窟,聚藏着全世界的珍宝,由夜叉和紧那罗也就是飞天来把守。既然是财神的宝窟,那当然是“万物尽有”了。


[ 《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前揭饶宗颐文亦提及,与冈底斯山脉相邻的喜马拉雅山脉,其名即“上帝湿婆之乐园,财神亦居之”的意思。]


《山海经》描述,在西王母的住处,有三只青鸟,专门负责为大神取食,它们的外表是“赤首黑目”,一只名叫大鹙,一只名叫小鹙,还有一只名叫青鸟。这个鹙鸟,可能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秃鹫,青鸟可能是指金雕,又叫大鹏金翅鸟,是印度教的神圣鸟类。根据藏学家的研究,就在阿里地区,当时出现了一个名叫“穹”的部落,他们崇拜“穹”鸟(khyung),也就是金雕。“穹”的发音,跟上古汉语“青”(tsyeng)字接近,应该就是青鸟的原型。[ 参见《华夏上古神系》,第九章第八节,《医药女神西王母》]


经过这场神学细节比对,西王母和湿婆之间的对应关系,已经呼之欲出。我们不难推想,西王母的原型,是印度大神湿婆,但祂在进入中国之后,经过历代的反复改造,中国人不仅修改了祂的性别,也改变了祂的容貌乃至神格。


来源:《中国神话密码》,四川文艺出版社




Comments

Rated 0 out of 5 stars.
No ratings yet

Add a rating
bottom of page